在内卷时代脱颖而出的课程设计技巧
如果你是一名教育从业者,或者正在为自己研发的课程绞尽脑汁,你一定能感受到当下教育领域的竞争之激烈。“内卷”不再是一个陌生词,它充斥着每一个行业,尤其在教育领域,每一门课程都在火拼,力求输出最大价值。那么,在如此“被卷麻了”的状态下,怎样的课程才算“能打”?如何通过精妙的课程设计“杀”出一片天?今天我们来聊聊,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,如何用巧妙的设计让自己的课程成为“破圈”利器。
目标导向设计:明确目标是课程成功的起点

还记得高中数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吗?“先看清问题问的是什么,而不是立刻埋头算。”课程设计其实也是如此。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,就像盲人摸象,最后只会让课程呈现出毫无章法的状态。明确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,是一切创新与优化的基础。
要设计出优秀的课程,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:“我希望学员通过这门课程获得什么?”不同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结构的差异性。例如,求职技能课程应强调实用性,给学员“上手即用”的工具;而兴趣类课程可能需要注重感官体验和学习愉悦感。对于学术类课程,则要重点突破理论深度。
提示:SMART模型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得力工具。它代表目标是具体的(Specific)、可衡量的(Measurable)、可实现的(Achievable)、相关的(Relevant)和有时间限制的(Time-bound)。
例如,你在设计一门教人如何做短视频剪辑的课程,目标就可以是:“学员在完成此课程后能掌握5种剪辑技巧,并独立剪辑长度为2分钟的短视频。”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SMART原则,清晰具体,并且容易评价结课成效。
做到目标导向不仅能够帮助优化课程结构,还会让你的课程更有逻辑性和目的性。学员喜欢什么?喜欢“有用”的东西。
教学方法创新:拒绝“填鸭式”,让课堂更有意思
“今天的课程史上最枯燥——老师一直在念PPT。”相信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类似的吐槽,甚至可能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课堂体验。填鸭式教学早已让人审美疲劳,如今学员的耐心和关注度是极其宝贵的资源,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,来抓住学员的注意力。
那么,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呢?这里分享三个有趣的方向:
- 游戏化学习:将重点知识点融入小游戏中,例如通过答题闯关、积分排名等方式激励学员参与。
- 案例教学:结合真实案例,让学员带着问题深度剖析案例,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- 翻转课堂:让学员课前学习基础知识,课堂专注于讨论和实践,打破传统的“老师灌输、学生被动接受”的模式。
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为例:我曾经设计过一门演讲技巧课程。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吸收知识,我在课程中融入了角色扮演的环节,让学员在课堂上模拟重要场景,比如竞聘演讲、产品发布会等。几轮下来,即便是内向的学员,也被调动起了积极性。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,比传统的单向灌输要有效得多。
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让学生无聊,而在于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乐趣。”
学员需求分析:用同理心走进受众的世界
我们总说“用用户思维做产品”,但课程设计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。设计者很容易陷入自嗨的陷阱,觉得“这段内容太精彩,不讲就可惜了”,但却忘了思考“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”。
要避免这个误区,我们需要从学员需求出发,以同理心洞悉学员的痛点。以下是几种高效的需求调研方法:
推荐工具/资源
- 名称:问卷星
- 特点:轻松制作调研问卷,支持多种形式的问题设置,快速收集反馈。
- 使用建议:设计问卷时避免问题过多,重点关注学员的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。
- 直接访谈:小范围内与潜在学员进行一对一访谈,深挖他们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真实需求。
- 在线问卷:通过在线平台大规模收集需求,快速汇总得到洞察。
- 观察法:注意学员的过往学习行为和偏好,从中找到突破点。
例如,在设计一门低龄少儿编程课时,我曾充分调研家长和孩子的需求。家长的痛点在于“孩子学得慢”、“课程效果无法量化”,而孩子的需求则在于“感兴趣”。通过整合这些信息,我设计了一套奖励机制——孩子完成一个编程任务,可以点亮一颗星,而家长则能通过后台看到孩子每课时的成长。这项改进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热烈欢迎。
实践性增强:让学员真正“用得上”
有这么一句话——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这句话高度适用于课程设计,特别是在当下追求“快产出”、“快变现”的学习风潮中,实践性是最容易打动学员的一环。
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,绝非简单地罗列几个案例,而是需要设计系统化的实践环节,例如:
- 实验项目:比如物理类课程中的动手实验,投资类课程中的模拟交易。
- 周期作业:设置阶段性任务检验学员掌握情况,并给出专业反馈。
- 实战演练:模拟真实场景,例如用商务英语课模拟商务会议内容。
就拿前文提到的演讲技巧课程来说,在最后阶段的“实践模块”中,我设计了一个真人演讲比赛环节——学员们不仅要面向全场讲述自己的演讲主题,还会随机接受听众的提问。这让“理论转化为实践”成为整个课程的亮点环节,不仅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,还让课程收获了一大波口碑传播。
结语:让课程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喜爱”

在内卷时代,任何一个优质的课程都不可能轻松胜出。但只要你能用“目标、创新、需求和实践”这四点去全方位优化设计,就已经完成了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步。
课程的成功,不只是内容的“有料”,更是学员的“入心”。当你的课程真正去解决需求、带来价值,自然会获得学员的青睐。最后送大家一句话——“最好的课程,不是老师教得有多好,而是学员恍然大悟的一刻。”你愿意成为带来这种“恍然”时刻的设计者吗?